推薦文一 原來是組織氣候的問題! ---------- 杜書伍
在求學、工作的過程中,我們不斷被灌輸要有擔當、要有責任感、不該推諉塞責,我們也都認同這樣的觀念與態度。但是,在組織日常運作當中,我們卻又經常看到、聽到這樣的現象:業績不好怪景氣差;行銷活動達不到效果怪公司給的資源不夠;專案進度延遲怪協力單位配合不力;部門績效不彰怪部屬素質能力太差;個人表現不佳怪主管沒教……。為什麼?人性使然!
在組織行為當中,原本就存在趨吉避兇、自我保護的因子,而這些自然的現象具有傳染性,不加以注意而任其在組織中擴大,結果便形成一種推諉躲避責任的習性與文化,導向惡質的組織氣候。既然如此,則防範避免之道也要從良好組織氣候的營造著手。
首先,組織在功能職掌的分工上,應該盡量將每個單位、個人的工作範圍座落在一個完整的體系內,使其與其他單位、個人之間的相對應關係,有較為簡明的脈絡可循,減少職掌劃分所產生的灰色地帶,使得責任歸屬可以較為明確。
此外,組織當中應該非常明確地禁止成員將某些說詞當作問題發生的理由,並且立即點破其背後隱含的思維傾向,例如,「我已經跟他說了!」(但是否讓對方充分掌握事情的內涵與重要性?)「目前沒有進度是因為我在等他完成某部分」(但是否持續地跟催掌握?)這些說詞看似小事,在組織中也幾乎每天都會不斷聽到,然而,其背後隱含的,卻正是推諉塞責的態度,並且足以將組織氣候導往負面的方向。
一般談論企業文化、組織氣候的書籍,慣常將題目談得很大,但是,如何維繫良好企業文化,營造好的組織氣候,卻必須從小處著手,這正是《問題背後的問題》一書值得推薦之處。當發現組織當中的政策落實度不佳,執行力出問題時,追根溯源,問題往往就出在組織氣候。
這也是一本非常容易閱讀的書,利用許多小故事、小案例,從不同的角度談論「個人擔當」這個中心主旨,並且提出具體可行的落實方法。對於所有職場工作者而言,是一本很好的「自省」手冊。建議可以將這本書隨手帶著,利用任何片段的時間,信手翻開任何一頁讀起,每次讀一、兩個篇章,然後仔細思考最近在工作中是否也出現類似的現象,相信可以有所收穫。
(杜書伍,現任聯強國際公司總裁兼執行長)
推薦文二 問題問對,答案就有了! --------- 胡忠信
「問題問對,答案就出來了。」提出正確的問題,做正確的事,把事情做更好,不斷更新與突破,這是企業經營者每天不斷要自問,而且將思考化為行動力的課題。
丹麥哲學家齊克果說:「表象如浮標,本質如魚鉤。」一般人只看到水平面上的浮標,卻無法看透水平面下的魚鉤,唯有具備人文素養、宗教關懷、歷史視野的透徹洞察力,才能不為表象所惑,掌握問題的本質。《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》正是提供齊克果式的洞察力思考,以實際生活經驗做例子,深入淺出,引證譬喻,將企業與生活合一,是一本有趣、生動、易讀、令人深思的企業管理指南。
企業理念來自一種崇高的價值觀:理性與道德,羞恥心與正義感,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質,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,對社區、社會、國家乃至全世界的承諾與認同,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,建立知識經濟的全球觀。新競爭時代的經營者,必須展現實力、人際關係與領導力,進行「以德服人」的人格式領導。領導力是不斷挑戰現狀,提升員工的進取心,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,捍衛人性共有的道德基礎。
一流的企業領導者,必然基於上述核心價值觀,具備四大要件:1.誠實,2.具備願景,3.鼓舞士氣,4.能力卓越;用最簡單的定義來說,領導者就是以身作則,使別人願意為大家共同的願景而努力奮鬥的藝術。我們可以從本書的淺近例子,進一步吸取到經驗教訓:
1. 這是一個一切都在改變,遊戲規則也不斷改變的時代,我們必須不斷自問:我是不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?我是不是隨著職務的改變而改變?我是不是讓別人也有所改變?我是不是使自己與組織「活到老,學到老,改造到老」?
2. 我是不是有願景、有責任感、有公信力、有溝通能力、不斷自我學習的領導人?
3. 我是不是有邏輯分析能力,不情緒用事,在做出決斷之時,我是不是保持理性、感性、意志三者的合一?我是不是修鍊而具有「心靈的高度抑制力」?
4. 任何的構想、企劃或方案,都必須化為有效率的執行力,我是不是具有宏觀、戰略、哲學、抽象思考能力,並運作團隊進行微觀管理?
5. 在做出重大決定之前,我是不是慎謀能斷,做出利弊得失之分析?在做出決定之後,我是不是以智慧、勇氣、決心貫徹到底?「凱撒在盧比克河畔猶豫不決,就再也不是凱撒了。」猶豫不決、瞻前顧後乃兵家之大忌。
6. 我是不是不斷吸收專業領域新知,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?我是不是如飢似渴地追求新知?我是不是組織中的教育家與教練?
7. 在解決紛爭時,我對事不對人,先求事情的是非對錯(What is right?)、再問誰對誰錯(Who is right?)有了這種順序,才不會介入人事紛爭,被人情、感情用事所誤導,我有這種思維嗎?
自問自答上述七大問題,我們看到本書作者所提出的人生座右銘:「承諾用自己智力、心力和勞力解決問題,而且絕不再爭功諉過」;「隊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後,仍覺得你是很好的人」;「身為領導者,需有一個謙遜的靈魂,外加一顆僕人的心」;「領導者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者,而是問題的給予者」!
沒有錯,問題問對,答案就有了!這是一本值得推薦、反思的好書,我樂意為它寫推薦文,並向好友們提出一些心得報告。
(胡忠信,政治評論家、專欄作家、歷史學者)
推薦文三 星巴克熱情積極的服務態度 -------- 徐光宇
約翰‧米勒所寫的這本小書,輕薄短小、容易閱讀、言簡易賅、發人深省,我已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推薦這本好書,因為我看完一遍之後,竟然在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「再讀一遍」的召喚下,又重新看完第二遍。
現在為了寫本書的推薦文,又看了第三遍,還做了小筆記,此刻內心不斷湧現「個人擔當」( Personal Accountability)概念的重要,甚至我還在隔天早上的統一星巴克營銷體驗營中,立即和全體店經理以上的領導幹部分享這次的讀書心得體會,就是前一天晚上讀完本書兩遍後的感想。
我覺得經過這次特別有意思的體驗後,我對「個人擔當」的信念,更加強化與進步,在此也特別感謝遠流出版公司,給我這次與讀者分享的機會。
作者提到:QBQ(問題背後的問題)最終極目標就是「行動」,而要實踐「個人擔當」的方法就是:先修鍊自己的想法,接著能問較好的問題,最後付諸行動。」
我們星巴克的每一位工作夥伴,在每天營運的過程中,就是不斷地在實踐 ”one cup at a time”(當下專注認真煮好一杯咖啡)的精神,這種一次務實地做一個選擇的積極態度,正是展現「個人擔當」改變世界的方法。
星巴克夥伴透過每一次和客人在店裡相遇的機會與瞬間,創造獨一無二的服務與體驗價值,在此同時也正考驗著每一位工作夥伴,是否能承擔起咖啡館的主人精神:「承諾用自己的智力、心力和勞力,熱情的解決問題,而且絕不再爭功諉過。」
這又和作者所提到「個人擔當」的重點,不在改變他人,而是先改變自己,進而改變現況的想法不謀而合,個人擔當就是一己力量(power of one)的實踐,就是每一位默默領導者日常生活的自我實踐。
在星巴克中我們強調「人人領導‧人人跟隨」,致力創建企業領袖品牌(Leader Brand)的格局,以謙虛的心與個人擔當為領導的基石,然而我們確實還有不懂的地方,仍然持續努力學習中。
我喜歡書中的這兩句話:「有擔當的人會責怪誰?誰都不怪,甚至包括自己在內。」作者還改寫了美國著名神學家尼布爾著名的祈禱文,「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智慧,了解那人就是我。」
(徐光宇,現任統一星巴克公司暨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公司總經理)
關於個人擔當
那是明尼亞波利市區美好的一天,我途經石底餐廳(Rock Bottom),想吃頓簡單的午餐。餐廳人山人海,趕時間的我,很慶幸搶到了一張吧台邊的凳子,坐下幾分鐘後,有位年輕人端了一整拖盤的髒碟子,匆匆往廚房方向走去,他用眼角餘光注意到我,於是停下來,回頭說道:「先生,有人招呼您了嗎?」
「還沒有,」我說,「我只是想來一份沙拉和幾個麵包捲。」
「我替您拿來,先生。您想喝點什麼?」
「麻煩來杯健怡可口可樂。」
「對不起,我們只賣百事可樂,可以嗎?」
「啊,那就不用了,謝謝。」我面帶微笑,說道:「請給我一杯水加一片檸檬。」
「太好了,我馬上來。」他一溜煙不見了。
過了一下子,他送來沙拉、麵包捲和水,我向他道謝,這次他又一溜煙不見了,留下我這位滿意的顧客享用著餐點。
突然間,在我的左側有陣騷動,一股「熱情的氣息」在背後鼓動著,然後一隻「服務的長手臂」越過我的右肩,送來一罐外表冰涼、內在沁心的——你猜是什麼——健怡可口可樂!
「哇!」我說。「謝謝你!」
「不客氣,」他微笑以對,立刻又趕到別處去忙了。
我的第一個念頭是:「把這傢伙挖過來!」不管多費事!他顯然不是平庸之輩。我越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額外的事,就越想找他聊聊,於是當他注意到我的時候,我招手請他過來。
「抱歉,我以為你們不賣可口可樂?」我問。
「沒錯,先生,我們不賣。」
「那這是從哪兒來的?」
「街角雜貨店,先生。」
我驚訝極了。
「誰付的錢?」我問。
「是我,才一塊錢而已。」
聽到這裡,讓我對他的專業產生深度思考,我原本想說的是「真酷!」,但實際卻說:「少來了,你忙得不可開交,哪有時間去買呢?」面帶笑容的他,在我眼前似乎變得更高更大。「不是我買的,先生。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!」
我簡直不敢相信。這不就是「權力下放」的觀念嗎?我猜每個人都希望看著自己的「老闆」,說道:「幫我弄杯健怡可口可樂來吧!」多棒的畫面呀。但是更進一步想,他的所作所為,正是「個人擔當」與「問題背後的問題」的最佳寫照。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幾章中詳細探討QBQ,但此刻先來看看這位服務生的思考方式,以及他做的決策。
當時是中午尖峰時段;他已經忙不過來。但是,他注意到一位顧客好像必須招呼,於是決定盡力幫忙,即使這位客人並不在他的服務轄區內。我當然不曉得他當時在想些什麼,但許多人在面對類似狀況時,想到的是:
「為什麼每件事都該我做?」 「到底是誰負責這區域?」 「要等到什麼時候,管理階層才會提供更多商品?」 「為什麼老是人手不足?」 「顧客要到什麼時候才學會讀菜單?」
類似的想法與感受是情有可原的,尤其在沮喪時更是如此。然而,以上的問題全都不可取,不僅負面,又無助於改善現況。在本書其他的篇章,將把這類問題歸為「錯誤的問題」或「爛問題」,原因是提出這些問題既不正向,又缺乏行動力量。這些問題也與「個人擔當」的精神背道而馳,因為每個問題在在暗示某人或某事應該為問題或狀況負起責任。
然而不幸地,這些問題往往最早進入人的念頭中,可悲的是,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,一般人往往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,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,會是「錯誤的問題」。
往好處想,沮喪時刻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,而QBQ恰巧能幫大家好好把握這些機會。當腦中浮現「錯問題」時,我們可以選擇接受(「對呀!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,才能獲得更多協助?」),或是選擇拒絕,並提出更好、更有擔當的問題,例如:「我該如何改變現狀?」以及「我該如何盡自己的力量,來支持我的團隊或組織?」
總而言之,QBQ的精髓是:
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,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。
那位服務生正是如此。他沒有提出「錯問題」,因此沒有被眼前的狀況引導到負面去,相反地,他在當下便整理自己的思緒,做出更好的選擇、提出更好的問題。撇開用字遣詞不談,他的行為清楚地表現出那是有擔當的思維,例如:「我如何能幫上忙?」以及「我如何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?」而改變一切的,正是他的選擇。
離開餐廳前,我給了他一筆「不算小」的小費,我跟其他人一樣,把找來的二十五分錢放在吧台上(騙你的啦,其實我放了幾塊錢的小費。他真的當之無愧。)
幾個月後,我回到那家餐廳。當我問到「我最喜歡的服務生,雅各‧米勒」(我喜歡他的姓氏)時,老闆娘說:「抱歉,先生,雅各已經不……」
我馬上想:「天哪!你們竟留不住我的貼身服務員?你們留不住一位會注意顧客,心想:『現在我能為你提供什麼服務?』的人?」我真不敢相信他們竟放他離去。
但我什麼也沒對老闆娘說,只是打斷她的話:「天哪,你們留不住他嗎?」機靈的老闆娘答道:「喔,不是啦,先生,我們沒讓他走,而是讓他升任管理職位了。」。
我的第一個念頭是:「管理職位?真是浪費人才!」(如果你是管理者,想笑儘管笑吧。)
其實,在了解雅各的思維方式後,我對他能如此快速朝向既定目標前進並不意外。這也正是個人擔當所造就的不同之處——到頭來每個人都是贏家:顧客、同事、組織、每個人。
至於雅各本人呢,撇開小費與升遷不談,我不由得想到在雅各做了更好的抉擇、提出更好的問題,並做個有擔當的人之後,最大收穫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觀感。
(5/5)
少責怪別人
「誰的錯?」
「誰沒有在期限內完成?」
「誰的失誤?」
問以上「誰」的問題時,我們其實是在找代罪羔羊,找個責備的對象。在目前談到的所有觀念中,「責備」是最普遍而且最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的。請看下頁這幅圖,雙臂交疊、手指別人的樣子,我稱它為「企業的招牌動作」。如果有組織想用某個標誌來象徵他們,這幅圖經常派得上用場。
有一次,我坐車從猶他州的雪鳥滑雪度假村到鹽湖城機場時,與司機聊了起來,結果發現他還身兼這家運輸公司的業務經理。當話題來到「責怪」時,他說:「喔,我們公司充斥著一大堆責怪哩!」
「真的?」我希望他繼續說。
「是啊,」他說。「接待小姐責怪接駁人員,接駁人員責怪司機,司機責怪業務,業務又怪到我頭上……」
我打岔道:「貴公司有幾個人?」
「十二個,」他說。十二個人!可見,玩責怪的遊戲是不需要很多人的。
從最小的團體到最大的企業,從最基層群眾到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,一種名叫「責怪」的瘟疫正蔓延開來,幾乎無人得以倖免。執行長責怪副總裁,副總裁責怪經理,經理責怪員工,員工責怪客戶,客戶責怪政府,政府責怪人民,人民責怪政客,政客責怪學校,學校責怪家長,家長責怪青少年,青少年責怪爸爸,爸爸責怪媽媽,媽媽責怪她的經理,經理責怪副總裁,副總裁責怪執行長,沒完沒了。以上是所謂的「責怪鏈」,正因它如此真實,因此帶有一些滑稽的成分在內。
責怪以及問「究竟是誰搞的鬼」,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。反而製造恐懼,摧毀創造力,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。人們不藉由腦力激盪與團隊合作把事情做好,反而激烈地指責而一事無成。除非停止交相指責,開始實踐個人擔當,否則絕不可能發揮最大的潛能。
「我該如何解決問題?」
「我如何盡自己的力量推動這項計畫?」
「我該做哪些事,來一肩扛起眼前的成敗責任?」
企業的招牌動作:
責怪別人的手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